AZN747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1669|回复: 4

吃火鍋要精明!6個打邊爐唔怕肥貼士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7-11-30 04:35:2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香港人最愛打邊爐,無論約埋一大班朋友,圍住個鍋一邊傾偈、一邊烚下烚下,又或兩、三個人溫馨相聚,都食得好滋味!不過,對於怕肥的女人來說,吃火鍋絕對是踩地雷,高卡路里、多油高脂又濃味,朋友聚會打邊爐更會坐足兩、三個鐘不停食,唔肥就奇!
可能有人覺得在家中打邊爐,相比起外出打邊爐冇咁肥膩,這當然有道理,但重點其實在於選取的食材和吃的份量。如果你在家吃麻辣鍋,專攻肥牛、油炸鬼,狂沾辣椒油和沙茶醬來吃,再飲大量凍可樂,咁樣食法幾乎一次過吸收了3、4餐的卡路里份量,跟在家吃與外出吃無關係!
究竟係咪唔想增磅就要戒打邊爐?其實只要食得精明,吃火鍋亦唔怕愈食愈肥,即係點?記住以下6個醒目打邊爐的貼士喇!

貼士 1、湯底要慎選
市面上的火鍋湯底選擇很多,當中都有卡路里級數之分。麻辣、沙嗲、豬骨湯底既多油又濃味,鹽分重兼極高卡路里;蕃茄魚湯、芫茜皮蛋、昆布湯底這類一定健康又低脂低卡。
不少人認為吃火鍋的過程中,蔬菜、肉類的營養都滲入到湯中,所以火鍋湯很有營養,吃在最後一定要把湯喝光。事實上,在食物營養素溶入湯中的同時,牛羊肉中的飽和脂肪和蔬菜裡的亞硝酸鹽亦同時進入火鍋湯中,喝進體內絕不健康。其次,當湯已經煮沸很久時,表面浮油含量高亦不應喝。所以,喝火鍋湯要趁早!


貼士 2、烚下烚下要有次序
好多人打邊爐時一定先食肥牛、羊肉和豬肉片等高脂食材,當烚完後,鍋裡會餘下不少肉類油分,之後烚任何食物都會吸收這些「精華油」!
建議先吃體積大、熱量少的蔬菜和菇菌類,讓胃部稍為有飽足感,然後才吃海鮮和肉類,最後才吃澱粉類如薯仔和麵食。


貼士3、多吃高纖低脂食材
選擇不同種類的蔬菜,纖維含量多而又不怕單一款蔬菜會吃得悶,其次可以多吃菇菌類、高纖又飽肚的木耳和栗米等。海鮮類當然不能缺,油脂含量比紅肉少,食完又有滿足感。注意選吃帶殼海鮮會更好,例如海蝦和蜆等,因為要花時間剝殼相對地會吃得比較慢和份量少。


貼士 4、少吃為妙的食材
1. 加工食材 — 餃類和丸類
大部分人打邊爐都必備水餃和丸類,還有芝士腸等加工食物。餃類食材沒甚麼營養價值,熱量也高。這些加工食物都是由好多化學成分加上油脂、澱粉和大量調味料製成,絕對不健康!
2. 油炸食材 — 響鈴、生根、炸魚皮、炸豆腐、公仔麵等經油炸過的食物,超高熱量,加上放進火鍋湯裡時更將本身油分留在湯中,不肥才怪。
3. 肉類 — 肥牛、五花腩的熱量和脂肪含量都很高,而且愈食愈油膩,建議每次限制自己吃的分量,亦最好以白肉代替紅肉。


貼士 5、避開惡醬
即使你吃火鍋已經多菜少肉,但不要忽略另一致肥來源 — 醬汁蘸料!不少人認為吃火鍋就是要重口味,食物當然要沾蘸料吃,其中最常見的是辣椒油和沙茶醬,它們的本質就是「油」,所含熱量超級高,隨便一匙都有100卡路里或以上,真是用來沾菜吃也會瞬間變胖食!


貼士 6、飲品
好多人打邊爐一定要飲啤酒、可樂,又或鋁罐裝的氣泡飲料和果汁等,糖分極高!以食麻辣火鍋時常配的「酸梅湯」為例,一瓶大約380卡路里,即使三個人分享,熱量亦有127卡,熱量幾乎等同一碗麵。如果把含糖飲品改成無糖的,可減少約100卡的熱量,建議打邊爐時盡量飲無糖茶了。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7-12-6 21:59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感觉有些要求做起身很困难…火锅不吃肉感觉就没啥意义了,先肉后菜很普遍,毕竟肚子饿才吃得下肉,差不多饱才去吃菜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2-7 00:34:33 | 显示全部楼层
茶树菇 发表于 2017-12-6 21:59
感觉有些要求做起身很困难…火锅不吃肉感觉就没啥意义了,先肉后菜很普遍,毕竟肚子饿才吃得下肉,差不多饱 ...

你回來沒有, 試了藥?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7-12-7 02:46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bbq2011 发表于 2017-12-7 00:34
你回來沒有, 試了藥?

没回啊,不是说了1月才回去嘛,现在就是逛逛论坛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7-12-7 14:10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茶树菇 发表于 2017-12-7 02:46
没回啊,不是说了1月才回去嘛,现在就是逛逛论坛

繼續等你回來.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ZN747

GMT-5, 2024-4-18 23:07 , Processed in 0.039143 second(s), 1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